第332期:《湖北交院报》

做负重前行的那个人


   期次:第332期   作者:杨晔   查看:99   



 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,个人朋友圈里发了句感悟“四十年来国与家,桃李不言发春华。破壁临渊忍苦闷,时光洗却结珠砂。”谈到变化,所有中国人都是体会颇深,而变化的来源不是时间,而是所有前行者不声不响的努力和付出。
  清代郑观应在《盛世危言》里为扭转国家颓势出一药方“物畅其流,人尽其才”。没曾想,读书时候推崇的这句话其实和自己的职业息息相通。曾在神农架林区的盘山公路上感慨交通建设的艰辛,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体会过横吹的罡风,聆听过凤懋润总工热情洋溢的课程,与县市交通局的培训学员一起研讨公路建养管专题。这些经历都来自学校的工作实践,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依托学校的发展,学校的发展又体现在每一名教职工身上。
  想当初,让一个接受了本科教育的学生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,这世界观的变更确实是一个大问题。大而言之,高等职业教育怎么做,那时学习四大职教模式是个潮流,北美的CBE、德国的双元制、澳洲的TAFE到英国的BTEC,也就中国人学得快些,我们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,能力本位课程标准,生产性实训基地;具体到学校,教学计划改为人才培养方案,开展项目教学法、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。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了一百年,给中国人的时间只有几十年,这是当时培训的老师反复告诫的,也许食古不化,也许急于求成,但后来者居上,只能囫囵吞枣。这个变化发生在2007年到2010年的三四年间,今天看来,没有示范建设,高等职业教育怎么做还要摸索更长的时间。经过了示范建设的洗礼,专业建设有了思路,课程改革有了方向,人才培养有了成果。
  这个变化是国家改革开放的一个映射,祖国的各行各业发展,靠的是急起直追的使命感。
  交通行业从业人数众多,但整体学历不高,县市交通部门对学校的期望很高。如何围绕骨干专业建好专业群,如何服务综合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,如何保持品牌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,这些问题现在又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刻。改革开放,正是因为过去有太多的历史欠账,有太多的因循守旧,这些东西往往就在现在必须解决,这个“现在”就在我们手中。
  今年学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正要收官,我们也要迎来“诊改”复查,新校区搬迁指日可待。相比国家示范、骨干院校,我们创建高水平院校、高水平专业的压力更大,急起直追的使命感已经沉甸甸地压在了每个教职工的身上。
  回望征程,仍要负重前行;回望征程,更要负重前行。